墨香漫过三百年——方苞《临圣教序》里的古韵今声_琉璃厂画院

墨香漫过三百年——方苞《临圣教序》里的古韵今声

来源:琉璃厂画院 作者:琉璃厂画院 浏览次数:431

   三百年前的桐城,春风拂过龙眠河畔,也拂过方苞案头的狼毫。这位以"义法"说震动文坛的桐城派宗师,在康熙五十六年那个寻常的春日里,以笔为舟,墨为楫,悄然驶入王羲之的书法星河。他留下的《临圣教序》,如今静卧于上海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中,纵24.1厘米、横14.1厘米的素笺上,流淌着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方苞选择《圣教序》作为临摹对象,实非偶然。这位深谙程朱理学的思想家,在"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之外,亦在书法中追寻着"法度"与"神韵"的平衡。清代书坛复古之风盛行,文人雅士多通过临摹晋唐碑帖追溯书法本源。方苞对《圣教序》的青睐,既源于其文学与佛学思想的契合,更是对王羲之"平和简静"书风的深刻理解。他笔下的"盖闻二仪有像",转折处圆润如珠落玉盘,提按之间分明可见晋人风骨,却又在笔锋游走时悄然融入八大山人的疏淡意趣,恰似春山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古寺飞檐。

  方苞的临本,是"实临"与"意临"的完美结合。他以对原帖结构的精准还原,展现了对王羲之笔意的虔诚致敬;又以文人特有的率性,在墨色浓淡间书写着自我性灵。相较于赵孟頫的丰润华滋,方苞的书法更显清秀散淡;较之于董其昌的灵动飘逸,他的笔触更多了几分质朴沉厚。这种"简严精实"的风格,恰似桐城派文风在书法领域的投影,于清代前期崇尚董书的潮流中,独树一帜地彰显着对书法本质的回归。

  在《临圣教序》的笔墨间,我们既能触摸到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晋代风韵,又能感受到方苞作为桐城派巨擘的文人气质。他的书法,是文学与艺术的交响,是法度与性灵的共舞,更是三百年后依然鲜活的文化密码。

关于我们 | 系列媒体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订阅中心 | 网站地图 | 文章索引

中国琉璃厂画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2022 chllc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琉璃厂东街97号珍雅阁
服务咨询QQ:3932566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 京ICP备14039618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7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