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笔写性灵,丑态见风骨—傅山《孟浩然诗卷》的野逸之路_琉璃厂画院

拙笔写性灵,丑态见风骨—傅山《孟浩然诗卷》的野逸之路

来源:琉璃厂画院 作者:琉璃厂画院 浏览次数:323

   在明末清初的书画长卷中,傅山的《孟浩然诗卷》犹如一道裂石崩云的山泉,以其狂野不羁的笔触,冲破了传统帖学的精致桎梏。傅山以“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美学宣言,在这卷草书中挥洒出对书法艺术最深刻的领悟——真正的艺术,不在于技巧的炫耀,而在于性灵的流露与风骨的彰显。

  傅山的笔,是枯藤,是裂石,是历经沧桑的老松。他摒弃了赵孟頫、董其昌的秀润流美,转而追求一种古拙雄健的意境。在“春眠不觉晓”的“晓”字中,那笨拙的绞转笔法,似断非断的竖弯钩,仿佛是老书法家在诉说人生的坎坷与不屈。这种“拙”,不是技术的欠缺,而是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把握,是对人性本真的回归。

  墨色在傅山的笔下,成了情感的载体。淡墨如晨雾,浓墨似漆夜,枯笔若老树裂皮。在“春眠”二字的清淡墨色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温柔地唤醒沉睡的大地。而在“不觉晓”的“晓”字上,那黝黑发亮的浓墨,又像是深夜中的一道闪电,划破长空,震撼人心。这种墨色的对比,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心灵上的震撼。

  傅山的结字,更是打破了传统的“中和之美”。他故意让部件错位,省略笔画,夸张字形,营造出一种“丑怪”中的稚拙之美。在“闻”字中,外框偏左,“耳”部移至右下角,这种孩童学书般的天真错置,却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艺术之美,不在于完美无缺,而在于真实自然。在“啼”字中,他省略了“口”旁,仅以两笔弧线代之,这种极度省简,不仅没有影响字意的表达,反而让字形更加生动有趣。

  傅山的章法,看似狂乱无序,实则暗合“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道家哲学。他以两三字为一组连绵书写,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每行中轴线左右摆动,形成波浪式的节奏;浓墨字与淡墨字间隔分布,形成视觉上的跳跃感。这种章法布局,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动态美,也让整卷草书成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

关于我们 | 系列媒体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订阅中心 | 网站地图 | 文章索引

中国琉璃厂画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2022 chllc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琉璃厂东街97号珍雅阁
服务咨询QQ:3932566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 京ICP备14039618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7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