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颈舞墨:王羲之的灵韵与自然之道_琉璃厂画院

鹅颈舞墨:王羲之的灵韵与自然之道

来源:琉璃厂画院 作者:琉璃厂画院 浏览次数:246

   绍兴城外的鹅池泛着翡翠色波纹,王羲之常在此驻足。那些曲颈向天的白鹅,成了他参悟书道的活字帖。某个薄雾弥漫的清晨,他看见鹅群引颈入水,翎羽在波光中划出完美的弧线,恍然惊觉:这流转的曲线,不正是书法追求的"骨势清妍"?

  他解下腰间的素绢铺在石上,鹅群游弋的轨迹突然有了墨韵。笔锋随鹅颈的屈伸流转,时而如春蚕吐丝,时而似铁画银钩。最妙是鹅掌划水的波磔,竟与隶书的雁尾暗合。他蘸着池水在青石上书写,水珠顺着笔锋蜿蜒,恍若《兰亭序》里那些牵连的游丝。

  会稽市集的铁匠铺是他另一个课堂。剑器在砧铁上迸溅的火星,让他悟得"力透纸背"的真谛。当锤声与墨韵在胸中交响,他提笔写下"群贤毕至"四字,笔势如剑器出鞘,锋芒过处,纸面竟有金石声。

  暮年的王羲之更爱在月下临池。银辉将墨池染成玄色琉璃,他看见自己的倒影与卫夫人重叠,与钟繇交叠,最终化作一管在时空中穿行的狼毫。某个中秋夜,他突发奇想,以竹枝为笔,就着池水在虚空书写。水痕未干,已有清辉渗入笔画,恍惚间竟分不清是墨在流动,还是月光在行走。

  当《黄庭经》的笔迹在麻纸上凝固成永恒,他抚摸着那些温润的楷书,恍若触碰着经年的玉石。每个字都是阴阳的太极,横竖间藏着四季轮回,撇捺中蕴着晨昏交替。最令他心颤的,是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之"字,每个都像会稽山的云雾,在纸面幻化成不同的姿态。

  千年后的我们展开《兰亭序》,仍能听见山风掠过竹林的簌簌声,看见鹅颈划出的水墨弧线。王羲之留下的不只是笔墨,更是一部用线条书写的《山海经》,每个字都是打开魏晋风骨的秘钥,每笔转折都藏着天人合一的密码。

关于我们 | 系列媒体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订阅中心 | 网站地图 | 文章索引

中国琉璃厂画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2022 chllc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琉璃厂东街97号珍雅阁
服务咨询QQ:3932566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 京ICP备14039618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7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