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手相应”是中国画创作的重要精神——画家的思想、情感、手法、工具在一瞬间高度统一。而AI绘画虽能模仿笔墨流动,却始终隔了一层技术的冷静与理性。它看似可控,实则缺乏“临机应变”的创作灵性,难以真正模拟那种从“心”而生的艺术状态。
人类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情绪即兴性”。愤怒时的一重墨、欢快时的飞白线,这些都不是预设算法所能计算的参数。AI可以训练墨迹的晕染特征,却无法知道“为何而晕、因何而染”。它的逻辑是被训练的,而非自发生成的。
在传统创作中,“意外”往往是灵感的来源。唐代张彦远所记的“误点成蝇”正是这一点的体现。AI的“随机”来自算法内的噪声,而真正艺术的随机,是人在创作中的不确定性与顿悟。这种感性灵光,是AI永远的盲区。
未来,我们或许可以设想一种“协同绘画”的模式,让AI帮助画家扩展视觉资源、测试构图可能,但关键之处仍须由人来完成“落笔”。只有情感驱动的艺术,才有真正的“生命之笔”。AI可以画出形状,却画不出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