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羊城,木棉花开似火,一场聚焦学者书画的盛会正在广东美术馆徐徐展开。由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广东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天行健——梁江‘学者书画’50年·广州展”,以近百件书画作品与文献资料,铺陈出一位美术史论家兼艺术家的精神图谱。
开幕式上,群贤毕至,墨香与掌声交织成艺术的交响。策展人王绍强馆长首先揭开展览面纱:“梁江先生以学养艺,以艺证学,其创作是知行合一的典范。”中国美术馆传媒推广部主任程阳阳转达吴为山馆长的敬意,盛赞梁江在中国美术馆工作期间对学术研究与艺术传播的双重贡献。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谢小凡凝视着展柜中的书法作品,恍若看见梁江以笔墨构筑的精神殿堂,感慨道:“这哪里是书法,分明是文人风骨的当代显影。”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对梁江的评价尤为精妙:“他的书画作品,是修养与性情的自然流淌,既有传统的精研,又有生命的契合。”梁江的作品确实如此——水墨写意间,既能窥见八大山人的孤傲,又能感受现代艺术的解构;书法线条中,既有《兰亭序》的流畅,又有碑刻的苍茫。这种“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创作,恰如展览主题“天行健”所寓意的自强不息。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吕品田则注意到梁江独特的学术路径:“他左手执卷,右手挥毫,在书画与史论间从容游走。”这种“以学养艺”的方式,让梁江的作品始终带着思想的光芒。更令学界动容的是,他将珍藏的万余册文献悉数捐赠,用行动诠释了“学术报国,艺术惠民”的赤子情怀。
梁江与广东美术的渊源,成为展览的动人叙事线。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指出:“梁江先生是广东美术的骄傲,他的成长轨迹,映射出岭南美术从地域特色到全国影响的蜕变。”梁江早年求学于广美,后北上中国美术馆履职,最终以展览的形式回归故里,恰似岭南画派“折衷中西”精神的当代回响。
漫步展厅,四个板块如四季轮转:“艺术行迹”展现其学术生涯的足迹,“攀高临远”陈列着厚重油画与轻盈水墨的对话,“以学养书”的书法作品在宣纸上舞出金石气韵,“移情入画”的山水间流淌着现代诗性。当观众驻足于《中国美术鉴藏史稿》的手稿前,恍若能听见梁江与古人对话的声音——那些泛黄的纸页上,不仅记录着美术史的脉络,更镌刻着学者对传统的深情守望。
梁江在答谢词中谦逊如初:“个人的笔墨,只有融入时代的洪流,方能绽放光彩。”这句话,恰是对其艺术人生的最佳注解。在这场展览中,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个学者的书画长卷,更是一个时代美术精神的璀璨绽放。当木棉花瓣飘落展厅,人们忽然懂得: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学者以笔墨写就的天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