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的书法实践,是场跨越千年的学术探险。他师承阮元碑学思想,却比前辈走得更远——溯源篆分,直抵书法本源。在他看来,楷书不该是唐人的专利,而是要从汉魏碑刻中寻根,从金石文字里觅魂。
《重葺辰沅会馆记》便是这场学术自觉的结晶。那些看似朴拙的笔画,实则是他解开金石密码的钥匙。横如青铜剑,竖似玉箸篆,点画间既有篆书的圆融,又有隶书的波磔。他让楷书褪去唐人的华美外衣,露出质朴筋骨,如青铜器上的绿锈,虽斑驳却充满时光包浆。
这种"宁拙毋巧"的追求,是对清代帖学流弊的叛逆。当馆阁体在工整中失去生气,何绍基却从金石文字里找到书法真髓。他的实践证明:真正的创新不在形式的新奇,而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他以学术为舟,以金石为楫,在碑与帖的激流中,开辟出碑学书风的崭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