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诗书风骨的真实映照题中兴颂后中的政治批判精神_琉璃厂画院

北宋诗书风骨的真实映照题中兴颂后中的政治批判精神

来源:琉璃厂画院 作者:琉璃厂画院 浏览次数:272

  黄庭坚的《题中兴颂后》不仅是北宋书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更是一篇充满历史感与批判精神的诗文。与后世那些只流连笔墨之美的作品不同,这幅作品以诗的形式深刻揭示了唐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并通过书法将这种沉痛情绪具象化,展现出北宋文人对历史责任的关切与对现实政治的警醒。这一主题在黄庭坚的笔下显得极具力量,不仅值得作为艺术品赏析,更应作为政治与文化双重话语的经典来阅读。

  作品开头“春风吹船著吾溪,扶藜上读《中兴碑》”,写出了黄庭坚游览途中,偶然邂逅这块石碑时的情景。这并非寻常游览,而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契机。他提到自己“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表现出对历史反复揣摩、沉思的执着姿态。这种“摩挲”的动作不仅是手的触碰,更是心灵的叩问。它让人感到,黄庭坚所追寻的并非只是碑刻上的文字,更是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真相与教训。

  诗中对唐玄宗及其朝政的批判尤为尖锐。“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鸟择栖。”他毫不留情地点出了昏君失政、权臣误国的根源,展现出强烈的历史批判意识。这种敢于直言不讳的精神,在那个重文轻政、粉饰太平的时代尤为可贵。黄庭坚不仅是在写史,更是在借古讽今。他提醒当时的执政者不要重蹈覆辙,不要将国家命运当作私利交换的工具。

  在书法表现上,这幅作品同样充满张力。黄庭坚打破了常规章法的拘束,以错落有致的布局、强烈的节奏感和充满生命力的线条,将诗中的愤懑、悲凉与警醒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善用移位、错落、顿挫,让每一个字、每一行都像是在呐喊、在控诉。这种章法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使作品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更具思想穿透力。

  最后,黄庭坚在诗中表达了忠臣被世人误解、痛彻骨髓的无奈,“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这种现实无力感与个人理想主义的落差,使整幅作品充满了历史的悲剧色彩。尽管如此,黄庭坚并未放弃发声。他用诗与书法将自己的思考和警醒刻入纸上,让后人不仅看到一幅书法名作,更听到一位北宋文人的历史呐喊。这正是《题中兴颂后》最深刻的文化价值所在。

关于我们 | 系列媒体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订阅中心 | 网站地图 | 文章索引

中国琉璃厂画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2022 chllc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琉璃厂东街97号珍雅阁
服务咨询QQ:3932566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 京ICP备14039618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7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