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中兴颂后展现的历史情怀与现实关怀_琉璃厂画院

题中兴颂后展现的历史情怀与现实关怀

来源:琉璃厂画院 作者:琉璃厂画院 浏览次数:245

  黄庭坚的《题中兴颂后》是一幅典型的“借古喻今”之作,表面是对唐代历史的回顾,实则隐藏着对北宋现实的深切忧虑。作品以北宋文人的独特立场和敏锐视角,将历史事件与当下政治气候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让人不仅能看到一位书法家的技艺展现,更能听见一位历史观察者和社会批评者的心声。这种情怀和关怀,使它超越了一般的艺术品鉴赏意义,成为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鲜活文本。

  诗的开头表现出黄庭坚沉醉于历史的情景,他亲自登临中兴碑所在之地,带着“平生半世看墨本”的积淀和“鬓成丝”的年华老去,依旧不倦地探寻历史的答案。这种对历史的执着,让人感受到他并非“玩物丧志”的文人,而是一位以史为鉴、忧国忧民的思想者。他不是简单地重复古人的事迹,而是在历史的废墟中寻找当代困境的映照。

  中间部分对唐玄宗失政的控诉令人震撼。“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黄庭坚毫不遮掩地批判了唐玄宗的昏庸决策,连累天下。这种敢于揭露帝王责任的胆识,放在任何朝代都显得格外难得。而诗中的“万官已作鸟择栖”更是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官场风气的自保与投机。这种对政治生态的洞察,其实也是对当时北宋官场现实的映射,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整幅作品的后半部分,看似在追述唐代太子的政治作为,实际上暗藏了对宋代皇室和执政者的讽刺与提醒。黄庭坚并未沉溺于历史的追悼,而是将眼光投向当下,通过历史事件与现实政局的类比,警示执政者不要重蹈覆辙。这种“古今互鉴”的写作策略,使作品不再是对死去历史的简单咏叹,而成为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

  在艺术风格上,黄庭坚通过错落有致、动静结合的章法安排,将这种历史情怀与现实关怀具象化。他不是简单地堆砌文字,而是让每一个字都像是一声叩问,每一行都像是一道闪电,将观者带入历史与现实交错的思辨之中。这种艺术与思想的双重力量,使《题中兴颂后》成为一件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它不仅讲述过去,更在提醒未来。

关于我们 | 系列媒体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订阅中心 | 网站地图 | 文章索引

中国琉璃厂画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2022 chllc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琉璃厂东街97号珍雅阁
服务咨询QQ:3932566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 京ICP备14039618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7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