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站在画案前,望着那幅未干的《柏树双马图》,心中沉静如水。他不是想画一个场景,而是要绘出一种态度,一种在苦难中依旧挺立的信念。他不愿大声呼喊,于是用浓墨淡彩,将情绪藏在画的深处。
柏树撑开整个画面,枝干交错,苍老中带着一股不屈之意。它并不华丽,却充满厚重的生命力。悲鸿用湿笔润色枝叶,再用干笔擦出树皮的质感,让树的每一道纹理都带着时间的力量。这是一棵有故事的树,它默默承载着所有不愿被忘记的重量。
在它的庇护下,一匹马安然低头吃草,动作自然不带造作。远方的骏马如风而至,腾跃在空中。悲鸿把两匹马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极其微妙,一个代表坚守,一个象征前行。马体线条明晰,墨色交错生辉,每一处转折都藏着生命的力度。
这幅画完成后,悲鸿题款留名,将它赠与怀君先生。他知道,这幅画不仅是一幅谢礼,更是一幅精神画卷。他用树之姿、马之影,把民族的意志定格在纸上,在每一个看到它的人心中,种下不可动摇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