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的进化与群众的理解力_琉璃厂画院

符号的进化与群众的理解力

来源:琉璃厂画院 作者:琉璃厂画院 浏览次数:360

  抗战版画的成功,来自一套不断进化的符号系统。早期的握拳、旗面、呐喊、火焰,抓住注意力却难以承载情节;成熟期的土地、耕具、背篓、担杆、围巾、灯火,则把叙事落回生活本身。符号完成了从“激将法”到“指导法”的转变,观者得以在熟悉器物中读懂非常之事,把陌生的战争语境翻译进日常词汇。

  这种进化并非“艺术家心血来潮”,而是对群众理解力的尊重。熟悉的民间图式——对称、连环、边饰、中心轴——降低了阅读门槛;器物逻辑与劳作逻辑共同构成“识读辞典”,让非文字受教育者也能顺畅理解。此外,符号间的组合被设计为“可拼装”,同一画面既能表达情绪,又能表达路径,叙事层级自然展开。

  值得注意的是,版画并未放弃现代性表达,而是择善而从。强线条、块面对比、构图张力与节奏控制,与民间符号并置而不冲突,在“看得懂”和“看得见”之间取得平衡。群众理解力得到尊重的同时,视觉的现代力量也没有流失,传播的速度与深度因此兼得。

  当下的公共视觉也需要类似的符号治理。不是把复杂一概简化为“情绪表情包”,而是让符号既贴地又提气,既可读又可用。抗战版画提供的,是一套“把难事说清楚”的图像语言学,足以帮助我们在新的议题中重建共识与行动。

关于我们 | 系列媒体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订阅中心 | 网站地图 | 文章索引

中国琉璃厂画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2022 chllc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琉璃厂东街97号珍雅阁
服务咨询QQ:3932566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 京ICP备14039618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7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