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像中的日常英雄学_琉璃厂画院

群像中的日常英雄学

来源:琉璃厂画院 作者:琉璃厂画院 浏览次数:549

  抗战版画经常以群像构图呈现“日常英雄学”。画面里,不同年龄与性别、不同职业与角色并肩而立:挑担的、缝衣的、奔走的、守望的、递送的、掩护的。英雄被去神化,回到具体的人与事;牺牲被去抽象化,转为一个个可执行的动作。由此,伟大不再遥远,参与成为常态。

  这种群像叙事具有强烈的民主性。每种能力都被赋予价值,每个环节都被刻入叙事链条。一个针脚、一捆柴、一封信、一盏灯,既是器物,也是承诺;既是细节,也是节点。画面中的相互成全,构成公共性的视觉证明:整体并非吞没个体,而是让个体在协作中发亮。

  群像还具备“替身效应”。观者总能在密集的人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完成身份迁移:从“看他”到“轮到我”,从“他们在做”到“我能做”。正是这种情感与身份上的桥接,让图像成为持续的发动机,而非一次性的震撼弹。

  今天的社会动员同样需要“日常英雄学”。在灾害救援、公共卫生、基层治理、社区互助等领域,如何把任务拆解到可被普通人承担的粒度,如何在视觉上呈现“人人有位”的秩序,决定了参与率与持续性。抗战版画已经给出答案:尊重普通人的位置,让每个微小能力被看见、被需要、被赞许。

关于我们 | 系列媒体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订阅中心 | 网站地图 | 文章索引

中国琉璃厂画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2022 chllc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琉璃厂东街97号珍雅阁
服务咨询QQ:3932566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 京ICP备14039618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723号